千里寄莜面 礼轻情意重(散文)
石志新
一个周末,我正坐在书房的电脑前打字,妻子从客厅拿着手机来到我跟前,点开一位好姐妹发来的语音让我听。
“妹妹,你还在天津吗?我把莜面给你寄过去了。”这声音和妻子老家的二姨姐很像,可是仔细听起来,又不是二姨姐的声音。
我问妻子:“听她的声音,是你老家的吧?”“这是潇潇姐,她是爸爸当公社书记时邻居的女儿。” 妻子这样回答。
接下来,妻子就给我详细地讲述了她们两家的渊源。
妻子说,她就出生在潇潇姐所在的公社。当年,岳父在那个公社任党委书记,潇潇姐的父亲是位医生,他们两家是邻居。大约五六岁的时候,岳父调到了县粮食局当局长,岳母带着他们兄弟姐妹四人,回到了岳父老家的村子。后来,才知道是岳父响应国家号召,带头将家属迁回农村,安家落户。
从那以后,他们和潇潇姐一家人,就失去了联系。她离开老家已经二三十年了,父母去世后,她就很少回老家了。不知什么时候,潇潇姐又和没离开老家的二姨姐联系上了。
四年前,二姨姐的女儿结婚,她回了趟老家,没想到在外甥女的婚宴上,恰好和潇潇姐坐在一桌,这么多年没见面,潇潇姐还能认出她来,她俩那个亲热劲就别提了……
妻子回威海之前,在天津女儿那里,小住了些日子。其间,她和潇潇姐联系过,潇潇姐不知道妻子回威海了,就把莜面寄到了天津,幸好,收货人填写了女儿的名字。
听妻子说,参加她外甥女婚礼期间,她还在潇潇姐家住了几天,两个姐妹久别重逢后,说了几天几夜的悄悄话。
她们年轻时,潇潇姐是当地有名的拖拉机手,工作积极,吃苦耐劳,连续好多年都被生产队或大队评为先进分子。改革开放后,潇潇姐成了家,并开办了一个油坊,用当地出产的胡麻榨油,不但赚取了利润,也给当地百姓吃油提供了方便。
当时,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,潇潇姐家也算是当地的富裕户了。周围的乡亲们,谁家有困难,潇潇姐都去接济,这些年,潇潇姐在当地的口碑,一直很好。
年近古稀的潇潇姐,有两个很优秀的女儿,一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,另一个是国企会计。到了潇潇姐这个年纪的人,家里大都不差钱,本该颐养天年,但潇潇姐闲不住,还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。
我笑着对妻子说:“上一辈人结下的友爱,开始在下一辈传递开了,可得珍惜啊!”“那还用说!”妻子很自信地回答。
来而不往非礼也,我提示妻子买点儿威海的特产,寄给潇潇姐。妻子对我说,前几年她去辽宁出差,朋友带她去了一个玉石矿,她买了两条玉石项链。她送给了潇潇姐一条,潇潇姐很喜欢。
过些日子,她还要去东北,路过潇潇姐家,到时候再买一些威海特产,带给潇潇姐。
妻子给我看了潇潇姐,给她发快递时拍的照片。我对妻子说,莜面是你们老家的主食,虽然不花钱,但是这份情谊,弥足珍贵。妻子立即说,潇潇姐家种植的莜麦很少,潇潇姐知道她爱吃莜面,特地从市场上买的。
听妻子这样说,我更觉得潇潇姐是个重情重义的人,虽然我没见过潇潇姐,但是我能想象到,潇潇姐一定是个善良,待人真诚,知恩图报的好姐姐。
我认真地对妻子说:“她没来过威海,邀请她们一家人来威海做客吧,到时候我们好好招待她们一家!”妻子说:“潇潇姐一直想来,见了面你就知道了,潇潇姐不光人长得漂亮,心更好。”
【作者简介】
石志新,笔名一泓清水,中国散文学会会员、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、威海市作协会员、威海市音协会员、山东写作学会烟威联盟写作基地副秘书长。
曾荣获2022年度《齐鲁晚报》〈齐鲁壹点〉影响力创作个人奖。2021年5月,参加山东省农林水牧气象系统,庆祝建党100周年职工原创诗歌、散文、摄影征文,其诗歌《百年沧桑》荣获二等奖。散文《初秋回乡记事》在2023年山东省写作学会首届“写天地之辉光”杯写作大赛中,获得二等奖。 《由简牍探中华想到的》一文,在2024年7月第2届籍书园杯“阅读未来”征文中,荣获三等奖。散文《采摘油桃》《老邻居》《在亲戚家里过中秋》入选《胶东散文十年作品精选》。此外,还在《人民日报》《经济日报》《中国海洋报》《经理日报》《齐鲁晚报》和微信工众平台等媒体,发表言论、征文、通讯、小说、散文等900多篇。歌曲《开着小车游中国》《好想有人陪》《性情中人》《新农民》《每一天》《你年轻的样子》《每一次》《等你回心转意》已在腾讯、优酷发行。
图为本文作者
编辑:筱 玶